专版
3上一版    下一版4   
· 身在其位 必负其责
· 勇于担当 砥砺奋进
· 默默耕耘尽职责 倾力工作甘奉献
· 化解生产难题 争当节能表率
· 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永不止步
 
网站主页     
     
3上一篇   下一篇4  
2012年11月22日    星期四 放大 缩小 还原        

默默耕耘尽职责 倾力工作甘奉献
  

浙江金洲管道工业有限有限公司螺旋管二车间、三车间主任胡树林
  1999年,胡树林来到位于杨家埠工业区的管道工业公司,从此这里成为了他为之努力、为之奋斗、为之骄傲的地方。在螺旋管一车间的4年时光里,他兢兢业业、刻苦学习,从一名普通的职工成长为班长。2003年,因工作需要,他被调入了公司的样板车间——螺旋管三车间,该车间的设备及配套设施均为最一流的,能够进入三车间工作,也是对他工作的一种肯定。当年的11月份,公司就接到第一项有挑战的生产任务,苏州水厂二期工程的超大口径水管,直径达到2220mm。试制这样规格的产品有一定的困难,但此举的成败将关系到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,直接影响超大口径管道市场的开拓。为此,胡树林和三车间的员工连续奋战72小时终于试制成功,为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和覆盖范围,赢得了良好的开端。2005年,胡树林开始担任车间主管,带领车间员工在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下,先后参加了杭甬天然气管道项目,中哈原油管线项目、伊朗石油天然气项目,长常天然气项目、中亚原油管道项目和中缅原油管道项目。特别是中亚和中缅项目,钢级高(分别达到X70和X80),项目技术要求高,公司领导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协调整个生产。作为重点车间的主管,工作压力非常大,因为每一次任务都有新的要求。高钢级管道的研发制造代表了公司的整体实力,是公司赢得市场、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。在项目生产期间,他身先士卒、以身作则,始终奋战在生产一线,使中亚项目、中缅项目顺利按期完成。
  通过参与重大项目的生产和日积月累,他及时总结经验、查找不足,对技术水平和管理规范有了更高的认识,为了能够顺利生产高钢级的螺旋管,他与技术人员、车间员工共同努力,使成型的稳定性和内外焊的焊接质量有了质的飞跃。
  十多年间,胡树林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稳步成长,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、勇于担当的责任心、为金洲骄傲的自豪心,主动把公司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,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公司的发展中去,全心全意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应尽的力量。他自豪地说:“大河里有水,小渠才不会干枯。为了我们共同美好的明天,我要努力奉献自己的光和热,为企业的快速、健康发展全力以赴,我相信人生也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更加灿烂!”浙江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焊管二车间主任叶兴根先进事迹
  1986年,升山镀锌厂与上海自行车辐条厂联营,上马电镀生产线需要招聘工人,经文化考试择优入取,叶兴根进入镀锌厂。当时正值镀锌线开炉缺少人手,进厂后他就在镀锌车间工作,当时的热镀锌,从镀锌、外吹、冷却、钝化、沥干等工序全是手工操作。一个月后叶兴根正式进入了电镀车间,被分配到13G电镀线,在师傅的带领下,很快掌握了生产工艺和技术,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入工作,不怕苦,不怕累。几年以后,13G电镀辐条的年产量均在500吨左右。当时公司领导深谋远虑,认识到优良的品质,驰名的品牌是争夺市场的关键,于是开始苦练内功,狠抓产品质量,通过全厂上下一致的努力,1987年经相关部门的抽检,质量超过标准要求,电镀辐条达到了出口标准,成功进军国际市场。
  1991年,公司筹建高频焊管生产线,因在电镀车间表现良好,叶兴根被选拔至无锡第一焊管厂学习焊管生产工艺和技术。同年7月,焊管生产线正式投产,他成了焊管生产的骨干力量,深受车间领导和班长的器重,当年生产焊管超过1万吨。此后有多套高频焊设备投产,班组队伍不断扩大,叶新根从刚开始的机组毛刺工到调整工、班长,再到大班长,于1993年、1995年和1996年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。
  1997年.叶兴根被任命焊管二车间的车间主任,主管φ114焊管机组和新φ76机组。产量、质量、安全、消耗、现场管理是车间管理主体,自任职以来,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,紧紧围绕公司管理目标开展工作,至始至终坚持把主要精力放于生产车间现场。做到质量在现场,效益在现场,问题发生在现场,解决问题在现场。他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创造效益,以细小的关注和细心的维护来实现设备最佳运行状态,通过提高机组运转率,提高时间利用率,提高员工素质等措施,机组产量逐年递增。
  近年来,他十分重视班组建设,充分认识到只有班组队伍稳定才能保证产能、保证质量、保证安全。工作中,他以人为本,与人交心,使得车间员工能感受企业大家庭的温暖,立足岗位,安心工作。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,他更是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认真做好本职工作,忠于企业,善待员工,热衷于扶贫帮困,连续多年参与义务献血,奉献爱心,多次被评为年度优秀共产党员。

作者: 本报记者
3上一篇   下一篇4  
      
 
Copright (C) 2000-2009 版权所有 浙江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| 技术支持 南太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