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老四严”的提法,最早出现于1962年,到1963年就形成了完整的表述。“三老”即对待革命事业,要当老实人,说老实话,办老实事;“四严”即对待工作,要有严格的要求,严密的组织,严肃的态度,严明的纪律。而这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,也许对今天的我们而言,甚为陌生。想来,这不仅是传统作风教育的缺憾,更是严格管理灵魂的缺失。
制度从来都是企业的“经脉”。而多年来,随着时代与系统的要求,公司的管理制度体系更是在不断地完善与更替。然而,再好的制度,若没有人去严格落实,便是一纸空文;再好的管理,若失去了“人”这一核心,那亦是无稽之谈。
这样说来,我们企业这又该如何不断根,不丢本?答案便是让“三老四严”真正成为每一个员工的修身课和职业准则。唯有如此,才能从根上真正将人与制度进行相融,而我们企业的管理哲学才能生根发芽。
当然,晓理而后执行,才是培育与固化优良传统的关键与长久之计。而来自外力的管理从来不是万能的,它总会有衰减的时候,也总会存在“盲区”,这就需要我们企业让“三老四严”成为每一位员工心中的“法律”,真正将这些理念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。比如在制度不明确时,是否认真研读学习制度后,再去按规矩制度办事,而非盲目而为?领导在场与否,检查与否,是否依然认真约束自己,知行合一?在任务紧张时,天气糟糕是否允许成为延误工期的理由?钢管尺寸存在细微误差,未被检查发现时,是否应如实上报,防范未然?……毋庸置疑,凡此种种,只有从细处抓、严处抓,而我们每一个人又能从点滴中真做、实干,才能持久发力,持久积累。那么,“三老四严”这个传统理念就能由最初的知道变成喜欢,由高高在上的道理变成内化的精神灵魂,继而在潜移默化中转化在执行力上,从偶尔到经常,从模仿到习惯,久而久之,便成了内心不能越、不能乱、不能破的铁纪铁律。
制度管理真正的魅力在其所产生的约束力与执行力,但它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百密无疏。而“三老四严”的传承与内化,则恰恰让员工做到“不逾矩”,弥补了制管管理的“短板”,这也正是我们学习优良传统的必要性,更是这个时代亟需的一种生命力,希望这份久远的醇香能在新的世纪焕发它愈久弥新的力量。